爭創品牌,用心培育新聞名欄目
吳伯正同志在新聞實踐中深切體會到特色欄目對于一張報紙的重要性及對讀者的吸引力。在溫州日報工作期間,他在《年輕人》專版上開辟了一個欄目“世界屬于他們——50個溫州青年生活篇”,選擇了航標燈修理工、精神病院護士等平時人們缺少關注的50個“冷門行業”的青年作為采訪對象,報道全部采用第一人稱的筆法,讀者讀后感到特別新鮮、親切,這一欄目持續一年,在溫州各界產生巨大影響,后來這組報道結集成書,成為介紹溫州青年乃至溫州人風貌的生動讀本。
溫州日報“雪君工作室”是吳伯正策劃的又一個成功欄目。他從武漢晚報“范春歌工作室”得到啟發,說服報社內部“會不會太突出個人”的異議,向總編輯和編委會力薦成立“雪君工作室”。欄目創辦后,他和鄭雪君一起精心選題、精心策劃,第一組連續報道“高分矮個為何進不了高校門”就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可謂一炮打響,該欄目榮獲省首屆新聞名專欄獎。后來在鄭雪君等晚報其他同志的努力下,該欄目又獲得了“中國新聞名專欄”獎。
北京奧運會召開前后,浙江科技報推出了“北京奧運與浙江科技”欄目,通過各地科技局向全省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征集參與北京奧運的技術與產品,使浙江科技報的奧運報道有鮮明的專業特色,別樹一幟。
新聞界開展“走轉改”活動以來,為了“走”出專業報特色,發揮專業報優勢,吳伯正倡議在浙江科技報上推出“走基層、送科技”專欄,記者根據讀者需要帶著對口的專家走村入戶,還為企業舉辦了“電子商務”等培訓,該欄目服務性強,受到了農村種養戶和中小企業的歡迎,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
守土有責,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
新聞崗位是一個責任重大、風險也不小的特殊崗位,一不小心就可能出差錯。20多年來,無論什么崗位,無論怎么創新,無論是面對突發事件,還是面對各種不同的聲音,始終緊繃“守土有責”這根弦。20多年采編工作無明顯差錯,得益于他對宣傳紀律的嚴格遵守,得益于他對新聞規律的靈活把握。黨報工作十年,培養了較強的大局觀念和責任意識;在溫州晚報擔任分管新聞業務的副總編期間,面對激烈的新聞競爭,不嘩眾不媚俗、堅持靠質量、品牌和創新取勝。擔任浙江科技報總編輯后,除出差外堅持每期審閱大樣,并建立了每周例會制度,及時傳達上級有關宣傳精神,總結一周報道得失,確保浙江科技報的報道能圍繞中心、導向正確。20多年來,每一個版面、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標題,從不敷衍了事。特別是在標題制作上,經常苦思悶索,時有靈感閃現。
春華秋實,獲獎證書是最好的成績單
有道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辛勤的付出換來了沉甸甸的回報。除了獲得全國科技宣傳系統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外,獲獎作品幾乎年年都有,而且獲獎面廣,獲獎作品包括消息、通訊、評論、副刊作品、專欄、版面、社會活動等各種新聞體裁及種類。
各類獲獎代表作有:編輯的消息《溫州人參與了生命登月計劃》獲中國晚報新聞獎特等獎;通訊《不能讓英雄流血之后再流淚》獲中國晚報新聞獎一等獎;參與采寫的連續報道《貧困鄉之行》獲浙江新聞獎一等獎;散文《百草園幽思》、《煙花三月下揚州》獲全國報紙副刊好作品獎;撰寫的言論《自主創新是第一競爭力》獲省專業報新聞獎一等獎、全國科技好新聞二等獎;編輯的溫州晚報2001年5月7日第2版獲中國晚報新聞獎好版面獎;牽頭創辦的溫州晚報《雪君工作室》欄目獲浙江省新聞名專欄獎;作為主要策劃者之一的社會活動——“科技新浙商”評選,獲浙江新聞獎社會活動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