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創新意識貫穿于新聞工作的始終
——第十屆浙江飄萍獎參評者李廣華事跡介紹

李廣華,1984年7月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內蒙古日報總編室工作。2002年人才引進到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先后任寧波日報總編室副主任、文體新聞部主任、中國寧波網副總編輯。2011年被評為高級編輯。
29年間,在新聞的大熔爐里,李廣華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秉承創新精神,工作踏實認真,從一名普通的編輯,成長為一家媒體分管新聞的負責人。2007年被評為寧波市“六個一批”人才;2010年被評為寧波市優秀新聞工作者。有4篇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其中一等獎3篇,包括合作);有5篇作品獲得省好新聞一等獎。他采寫的通訊被收入全國統編教材初二《語文》課本,另一篇被收入《大學漢語文》教材。
要善于培養駕馭全局的能力,成為懂策劃、顧大局、不斷推陳出新的能手
大學畢業后,李廣華長期在報社總編室工作,養成了他從全局視野審視新聞的習慣,對新聞價值的判斷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他參與和組織了一系列重大主題和重大事件的報道,產生過一定的反響。
2002年5月,他接受任務,深入到貴州黔東南州和黔西南州,采訪對口幫扶的寧波市扶貧辦主任張祖安,隨他到幫扶的苗寨侗鄉,深入田間農戶,寫出了長篇通訊《扶貧幫困的模范干部——張祖安》,通過典型人物,體現了黨中央對貧困地區發展的重視,體現了寧波對貴州人民的深情厚意,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最后張祖安被評為全國扶貧模范,寧波市委市政府專門發文向他學習。
到寧波網工作后,面對新媒體的發展和激烈的競爭,李廣華始終把創新意識放在首位,穩步推進各項工作。2008年底,他按照集團的總要求,組織建立了全國最早的全媒體記者隊伍。他負責出題、筆試、面試等,并提出報道方向和發展目標。全媒體新聞部的成立,改變了過去集團媒體以單一的文字圖片形態傳播的格局,形成了集音視頻、文字圖片加互動于一體的全新傳播形態,走在全國前列。他和同志們一道,尊重網絡的傳播規律,注重主題宣傳,服務民生,推出一系列典型宣傳,使寧波網的新聞宣傳在國內同類新聞網站中始終處于前列的位置,多次受到省外宣辦和國新辦的肯定。
網絡的互動性為網民參與活動提供了強大的可能。李廣華策劃參與發起的 “溫暖午餐•萬人助學”活動,通過組織記者深入到貴州山區采訪,制作反映貴州山區孩子吃不上午餐的視頻《遠山的呼喚》,連續播出,在市民中引起強烈反響,同時網站開展捐助活動,持續9個月時間,有10余萬市民參與,共籌款320萬元,捐助給貴州120所學校,新建7所學生食堂,使5139名學生告別了吃冷飯或無午飯吃的歷史。
創新是一種意識,也是一種能力, 這一過程夾雜著從業者的發現力、判斷力和責任感
網絡宣傳經常會碰到熱點和負面的選擇,有些在沒有得到上級明確指示之前,報與不報,報到什么程度,是考驗決策者的一塊試金石。2010年3月,媒體突然熱炒流浪漢“犀利哥”,網上異常火熱。而作為事件發生地的寧波,該如何報道,成了擺在當地媒體面前的一個課題。熱炒犀利哥事件,作為網絡無疑可以增加點擊量和關注度,吸引眼球。但放到全局看,并無典型意義。就在各媒體紛紛熱炒之時,李廣華意識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要求寧波網的編輯記者冷靜地分析,不能跟風炒作,要從社會關注弱者的角度去對待,幫犀利哥尋找家人。李廣華撰寫了評論《從犀利哥事件看媒體的責任與良知》,對事件進行冷靜客觀地分析,加以引導。后來評論被評為浙江省新聞獎,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看似小事件,但在火熱中若是人云亦云,跟風附和,便會丟掉職責,失去特色。
在一次新聞通氣會上,有關部門通報了寧海縣 “老何說和”的民間調解案例,這個看似平常的一條線索,引起了李廣華的注意。他與記者研究,提出這一題材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并帶領記者深入到現場進行采訪,確定報道選題。在近半年的時間里,他們開設專題,組織采寫18篇稿件,有力地推動了工作的開展,最后寧海在全縣各鄉鎮均創建了“老何說和”工作調解室,解決許多走司法程序都無法解決的難題。這一事件,當年被寧波市評為社會管理創新十大案例之一。他撰寫的評論《“老何說和”說了些什么?》,有力地進行了網上輿論引導,評到了問題的本質,被評為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在全國記協舉辦的高級研討班上,有專家評論他的發言時說:“‘老何說和’的成功之處在于將‘冰點’變成‘熱點’,不是去評論一個已經被社會廣泛關注的新聞,而是引導社會關注‘老何說和’這一新聞現象、認同這一方式、從而推廣這種做法,促進農村的和諧社會建設。” 中國記協黨組副書記高善罡在總結“老何說和”等作品創作體會時說:“這些高度凝練的體會,充分顯示了新聞戰線強烈的創新意識,飽含著廣大新聞工作者創新心血,為我們把握新時期新聞宣傳規律提供了寶貴借鑒。”
對媒體而言,創新意味著要打造精品,這一過程需要組織者要有強烈的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的意識和行動
網絡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建立平臺、吸引人氣、擴大影響。寧波網的《對話》欄目創建于2002年,一直以來被視作一個普通的訪談欄目。李廣華具體負責后,提出全面提升欄目水平,加強針對性和貼近性。他和欄目團隊深入研究選題重點,尋求轉型之路。通過讓嘉賓走進演播室,和網友互動交流,很多熱點問題得以解決。比如寧波市城西望春地段的交通堵塞多年,給群眾出行帶來不便,市民意見很大,市委書記到《對話》欄目和網友互動交流后,敦促有關部門得到解決的。市委書記的對話,總共梳理出566個問題,通過反饋、曝光和督促。經過一段時間,基本上得到了解決。
經過幾年的努力,《對話》從一般的訪談類欄目,發展到反映民生熱點,到領導干部走進演播室,到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網上發布廳、網絡問政,到社會管理創新,主題在不斷深化,內涵得到延伸,品牌效益不斷拓展,欄目實現了轉型和提升,為政府和百姓間搭起了更加直接的溝通橋梁。
踏實、認真,堅持正面宣傳為主,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再加上創新思維的理念指導,2011年、2012年,李廣華連續有三篇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其中兩個一等獎,《對話》為主要作者之一),“兩年三獲”這一競爭激烈的獎項,為寧波日報報業集團乃至于浙江省新聞界贏得了榮譽,爭了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