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的畫》漫畫作品賞析 方寸間的大智慧(圖)
有一天,南極大陸上演了一幕極具悲劇色彩的喜劇。企鵝們在不知何故何時從何而來的電線上,肩并肩手挽手地經營起了麻雀的行當。這不是一場模仿秀,也不是標新立異充滿變態色彩的行為藝術。下面的汪洋告訴我們,它們世世代代賴以棲息的冰川已然“變態”。這種由固態變為液態的動因,很自然讓我們聯想到溫室效應。
漫畫把筆觸對準生態和環境問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楊向宇的作品《有一天》,就大膽地虛構了一幕“沒有此事,卻有此勢”的“奇幻”景象。
從點子上看,這幅作品令人稱道的是,作者沒有刻意渲染工業化對環境破壞的直接后果,而是“別”有用心地講了一則小故事,而這則故事的引人入勝進而誘發聯想之處就在于這個“別”字。
從技術上看,這件作品在繪制上也是別出心裁的。簡約和洗練的構圖似乎有意回避畫面里隱藏的緊張和不安,而畫面下方大膽留白更給受眾留下想象空間。這種看似隨意的處理,也在視覺上營造了難得的詩境。
漫畫,可以讓人發笑,可以讓人思考,可以讓人平靜。繪古今風流,笑人間百態。漫畫,直陳事物本質與特征,濃知識、觀點和智慧于方寸之間。漫畫,雅俗共賞,然而,漫畫創作與漫畫傳播卻有獨特的規律和深邃的學問。
漫畫,最重要的是在“漫”字上下功夫,力爭把“漫”做到極致。這是漫畫的核心魅力所在。什么是“漫”?一般而言,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造型的夸張,就人物變形而言,現在有很多漫畫作品缺少對結構的把握,讓人感覺漫畫中的人物很難看,畫面歪歪扭扭,這就讓人們誤解了漫畫。漫畫的變形是有規律的,漫畫的夸張有其獨特的美學特征。
還有一種漫,是作品內在的“漫”,它體現于漫畫作品的構思上。當作者對某一事件、某一事物產生某種感受,就會有一種強烈的創作欲望,把它用漫畫形式表現出來,這是漫畫作品的靈魂部分。這種能力可以體現作品的思想性、智慧含量以及漫畫特有的思維語言。
好的漫畫作品凸顯作者非凡的藝術想象力和對事物、事件的深思熟慮,好的漫畫作品檢驗作者的主觀意識、價值評判以及對形象的駕馭能力,是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理解及對事物本質的詮釋。
作者: 趙春青 編輯: 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