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川西,尋訪長征路
今年是中央紅軍長征勝利90周年。5月17日至22日,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組織新聞工作者赴四川甘孜、阿壩兩州,開展“尋訪長征路”——尋跡溯源自強不息弘揚長征精神調研采訪活動,記者參加了此次活動。
瀘定橋
瀘定橋:大渡橋橫鐵索寒
1935年10月,毛澤東同志揮毫寫下《七律·長征》,其中“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句豪邁詩句,讓紅軍飛奪瀘定橋的壯舉家喻戶曉。全詩共八句,將“大渡橋”與五嶺、烏蒙、金沙、岷山并列,足見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中一次奇絕驚險的戰斗。
2025年5月17日,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尋訪長征路”第一站,來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這里是出川入藏的必經通道,被譽為甘孜州的“東大門”。
初夏的瀘定,風輕云淡,站在瀘定橋東岸,湍急的大渡河從橋下流過,一路奔涌,斗折蛇行。
瀘定橋是一座鐵索橋,建成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橋凌空飛架,13根鐵鏈固定在河岸橋臺上,9根作底鏈,4根分列兩側作扶手,共由1.2萬多個鐵環相扣。瀘定橋是當時全長1000多公里的大渡河上唯一一座大型橋梁。
今天的瀘定橋,人流如織,無數游客駐足瞻仰,已成為瀘定紅色旅游的標志性景點。游客在橋上緩緩行走,聆聽腳下鐵索的聲響,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
1935年5月26日,中央軍委作出沿大渡河東西兩岸分兵北進,迅速奪取瀘定橋的決定。5月28日,紅四團出發沒走多遠,就接到必須在5月29日奪取瀘定橋的命令,彼時他們離瀘定橋尚有120公里。
為了搶時間,紅四團吃干糧、喝冷水,晝夜疾進。距瀘定橋6.5公里有段山路,僅容一人通過,一側是斧劈刀削般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就會滾下大渡河。紅四團經過此地,天剛蒙蒙亮,戰士們用綁腿做繩子相互拉著,把部隊串聯起來往前走。
5月29日黎明,紅四團終于按時趕到瀘定橋西岸,是日下午,在西橋頭吹響奪橋戰斗的沖鋒號。由22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在軍號聲和吶喊聲中,冒著槍林彈雨,向橋頭攀爬前進。接近對岸時,敵人在東橋頭放火,鐵索被燒得滾燙,戰士不顧熊熊烈火沖過去……后面緊跟的突擊隊,邊鋪橋邊沖鋒,前赴后繼,與敵人展開激戰。
“萬里長征,猶憶瀘關險。”今天,我們徜徉在瀘定城,這座紅色名城,靜謐而美好。大渡河上,除了見證歷史的鐵索橋,更橫跨著貓子坪大橋、康巴大橋、興康特大橋等現代化橋梁,結束了沿河數萬百姓依靠皮筏子和小木船往來的歷史。
建于2018年的興康特大橋,以紅色為主色調,凌空架設在海子山和二郎山之間,橋長1411米,4車道高速公路。當大巴車風馳電掣地駛過這座屹立于深山峽谷中的大橋,藍天麗日,紅橋飛架,熠熠生輝,讓人產生一種悠遠的追念和思索——
瀘定橋,鐵索未寒。
則多山
雪山:三軍過后盡開顏
紅軍飛奪瀘定橋、渡過大渡河后,于1935年5月31日,召開瀘定會議,討論并決定前進的路線。
彼時擺在紅軍面前的路有3條:一是向東進軍,抵達松潘地區,但是國民黨早已在此路線上布下重兵;二是向西進軍,抵達丹巴嘉絨藏族地區,路上少數民族眾多,易發生沖突;三是從中間山麓直接翻過眾多雪山。
為了迅速甩開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中央紅軍毅然決定踏上征服雪山的道路。指戰員們身穿單衣、腳著草鞋,把辣椒煮成辣椒水,一人一碗,出發。
5月18日,“尋訪長征路”團隊從康定出發,沿318國道向道孚進發,準備翻越紅軍經過的海拔4300米的折多山。
大巴車在蜿蜒曲折的山路行駛,谷幽峽深,椴、楓、樺、楊,各種不同色彩的樹,仿佛盛大華美的色彩交響,遠處巍峨的雪山在藍天下美輪美奐。隊員們興奮地拿出手機不斷拍照。沒過多久,植被越來越少,積雪越來越厚,空氣愈發稀薄,車外寒風夾雜雨雪,隊員們感覺喘不過氣來,腦袋發脹,耳朵發出陣陣鳴叫,車內一時靜寂無聲。
車過折多山埡口,海拔逐漸下降到4000米左右,隊員們仿佛“活”了過來,發出深深的感嘆:“依靠現代交通工具爬雪山,尚且如此辛苦,當年紅軍僅憑腳力,翻越崇山峻嶺,需要付出怎樣艱苦卓絕的體力和毅力!”
據介紹,在二萬五千里跋山涉水中,紅軍翻越了40余座高山險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創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
當年紅軍將士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須在上午9時后下午3時前,否則會有被凍成冰雕和意外跌下山崖的風險。有同志太
累了,坐下去想休息一會兒,可是一坐下就再也起不來了……
中央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叫夢筆山。為打造一個弘揚長征精神、堅定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的重要教育基地,2016年,當地在夢筆山開辟了一條“雪山紅路”,長1.7公里的崎嶇山路,供瞻仰者從3860米的山腰爬到4114米的埡口。而1.7公里,只及紅軍長征路程的萬分之一二。
因為時間關系,“尋訪長征路”團隊沒有用腳步丈量“雪山紅路”,而是乘車來到馬爾康市馬爾康鎮,參觀馬爾康紅軍長征紀念館,這里展示了紅軍長征途經阿壩州時翻雪山、過草地和建立革命政權的艱苦卓絕歷程。
在偌大的紀念館里,有這樣一組數據:長征平均每走一公里,就有三四名紅軍將士犧牲。記者駐足凝視,心底頓時泛起陣陣肅然敬意——
這就是用鮮血染紅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紅原日干喬濕地
紅原:大軍西去氣如虹
行走川西,高寒缺氧,胸悶氣喘,豆大的雨點和晴空烈日轉瞬交替,蜿蜒的山路和湍急的河流并行向前,大巴車不時急轉彎和急剎車。
“尋訪長征路”團隊的新聞工作者,6天中行走在高山峽谷、皚皚雪山、茫茫草地,真切地體會到什么叫“山高路遠坑深”。還不時遭遇高原反應失眠、頭暈流鼻血,但于那“史詩般的遠征”而言,這些困難與艱險不值一提。在紅軍三過壤塘的石波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當地一位60出頭的村民得知我們是來尋訪長征路,笑著說:“堅持向前走,不能掉隊,這是一位老紅軍經常提及的話。”
“尋訪長征路”的最后一站是紅原日干喬大沼澤,這是紅軍過草地最為困難的一段,小學課本教材《金色的魚鉤》《七根火柴》的感人故事就發生于此。
紅原縣,平均海拔3600米。1960年,周總理親自命名,建立紅原縣,意為“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遂聞名于世。
1935年8月,紅軍踏上了這片被稱為陸地上的“死亡之海”的草地,開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時值雨季,連綿不斷的陰雨讓本就泥濘的草地變得更加寸步難行,戰士們的鞋子被泥漿緊緊吸附,每邁一步都需要耗費巨大的體力。有戰士稍有不慎陷入沼澤,其他人縱然奮力相救,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他被泥沼一點點吞沒,最終只留下一頂軍帽漂浮在水面上。隨著行軍的推進,攜帶的糧食逐漸耗盡。戰士們靠吃野草、樹皮來充饑。饑餓和疲勞讓許多戰士倒在了草地上,再也無法站起來。
紅原縣融媒體中心的同仁介紹,紅軍過草地僅僅7天,就有上萬名英魂長眠沼澤。
90年光陰荏苒,紅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的“死亡陷阱”日干喬大沼澤,今天已經變成日干喬濕地景區,草地很美,深淺不一的綠,如霧如煙,令人心醉,遠處,成群牦牛在悠閑吃草。景區的石碑上刻著“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長征精神永放光芒”等字樣。
美國詩人惠特曼有句詩:“拂開大草原上的草,吸著它那特殊的香味,我向它索要精神上相應的訊息。”在紅原,該索要什么精神上的訊息?
記者抬頭剛好看到鐫刻在“紅軍過草地紀念碑”碑身上的文字,“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種深刻的意味:播種,但不參加收獲。這就是民族脊梁。”這不正是我們此行所要汲取的精神偉力。
在紅原一小餐館里,女店主眉飛色舞地指著墻上照片對食客說:“去年8月,汪峰、胡彥斌、飛兒樂隊、信樂團等音樂人在紅原參加雅克音樂季,縱情放歌,點燃了大草原盛夏的激情與夢想。這是我與他們的合影。”
記者不禁浮想聯翩:大草原,星輝斑斕,音樂奔放,穿透心房,吸引著無數游客奔赴一場雅克音樂季的狂歡盛宴。
5月22日,午后,我們作別紅原,返程路上不時可見城市宣傳展板,“四川最具人氣高原濕地”“四川省十大最美草原”等等,日干喬見證了紅原的歷史,凝聚了紅原的奮斗。
再回首,深情凝望,唯有祈愿——
紅原,明天會更好。
作者:記者 沈衛莉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