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方大曾,是新聞人對愛國精神的追隨
“方大曾的家國情懷,是可以穿越時空、影響當下的。”7月5日,尋找方大曾20年學術研討會在河北保定舉行,與會者就尋找方大曾的歷史意義、當代價值等展開探討。
名留汗青 填補新聞史空白
盧溝橋事變現場報道第一人——方大曾失蹤于保定,他在此完成了《前線憶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等多篇報道,并拍攝了大量照片,這些中國軍民頑強抗戰的消息鼓舞了士氣、振奮了民族精神,引起當時國際社會的關注。1937年9月,他寫完戰地通訊《平漢線北段的變化》并由蠡縣寄出后就再無消息。1999年,時任中國攝影出版社副社長陳申的一紙傳真開啟了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馮雪松的尋找方大曾之旅。他于2000年拍攝了紀錄片《尋找方大曾》,又相繼寫作了《方大曾:消失與重現》《方大曾:遺落與重拾》等書。
20年,從尋找到追隨,兩代記者的新聞理想由此一脈相承。中國新聞史學會原會長方漢奇對此評價說:“馮雪松同志從發現、尋找,到深入開掘和研究方大曾這位杰出的歷史人物,記錄他的生平,宣傳他的業績,表彰他的精神,彌補了中國新聞事業史和中國新聞攝影史上的一個重大缺失!
“無論是抗戰前期活動在保定一帶的戰地記者,還是活躍在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紅色新聞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采寫的抗戰報道,是全民族抗戰的歷史見證,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彌足珍貴的好教材。”保定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市地方志指導委員會委員楊軍表示。
在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陳娜看來,馮雪松20年如一日,在歷史的碎片中鉤沉發微,在塵封散落的記憶中還原圖景,用矢志不渝的堅實付出重拾了一個蕩氣回腸的民族故事,讓方大曾的精神和氣節重現在這個呼喚靈魂的時代。
備嘗艱辛 新聞人義不容辭
“方大曾,這位奮不顧身、在炮火連天的抗戰前線采訪的攝影記者,在保定印下他難以磨滅的足跡,也留下多篇報道保定一帶抗戰的珍貴歷史資料!睏钴姳硎尽
“在7000多個日日夜夜里,馮雪松以鍥而不舍的高尚精神,經歷了無數艱辛與挫折,把對小方一點一滴的尋找、考證串聯起來!狈酱笤H屬張在娥說,“馮雪松不愧為新聞人的楷模。”
“為尋找方大曾創造奇跡!敝侣勅朔堕L江先生長子、范長江新聞學院顧問范蘇蘇這樣形容他眼中的馮雪松。在范蘇蘇看來,方大曾的人生短暫而燦爛,為中國的新聞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對此,已是央視紀錄頻道副總監的馮雪松謙稱自己只是“一個新聞從業者為了新聞理想做了一些事”。在20年“冷暖自知、心靈自凈”的過程中,他把對一個形象的尋找演化為對一種精神的追隨,從一個人的尋找擴展為一群人的尋找。
2015年7月,方大曾紀念室在保定市方志館落成。2018年7月,方大曾研究中心在保定成立。“方大曾校園行”也已經走進國內外近40所大學。
“這一點一滴,無不出于小方的職業精神、職業素養、人格魅力的感召。雖然他的事跡發生在80多年前,但在當下依然有著示范作用和指導意義!瘪T雪松說,能夠在職業生涯中與小方相遇,是自己一生的幸運,“只要小方沒有下落,他就是我永遠的選題!
“尋找是沒有終點的。”范蘇蘇說,尋找方大曾、尋找范長江這些新聞前輩,通過發掘史料弘揚他們的革命精神,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使命。
后繼有人 小方正走向世界
如今,更多人在尋找方大曾的路上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和精神的力量。
前幾天,馮雪松接到美國一所華人高中打來的電話,他們一直在關注方大曾的事,希望馮雪松在他們近期的連線活動中給100多個學中文的美國孩子作一次講座。
“這充分說明,小方的精神是可以跨越國界的,他的作品是能夠傳承下去的。”馮雪松曾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作過兩場講座,孩子們圍住他問這問那時洋溢的求知光芒讓他感動不已。
今年5月,新世界出版社與華媒(美國)國際集團在紐約舉行了《珍藏方大曾:一個戰地記者的光影故事》英文版合作出版簽約活動,在這之前,《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印度地區英文版和韓文版的版權已經輸出,其他語種的版權輸出也在積極推進中。
“我們作為中國外文局所屬的對外宣傳陣地,希望為講好小方的故事、搭建小方走向世界的橋梁盡一點自己的力量!毙率澜绯霭嫔缟玳L李春凱表示。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呂藝近幾年定期帶領研究生參觀方大曾紀念室,“每次來都感到震撼”。他說,小方身上的鉆研、執著、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是當下新聞傳播領域十分需要的。馮雪松能夠20年如一日尋找方大曾,更是出于一種超越個人得失的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
尋找方大曾,后繼有人。對于馮雪松從2016年走進河北大學舉辦講座,到被聘為兼職教授,再到為學院培養出第一個研究方大曾的研究生,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王景明表示,尋找方大曾不僅是對一個人的尋找,更是對人生意義的尋找!叭藨摶畹糜袃r值,人生價值就體現在方大曾那樣為了國家勇往直前、不怕犧牲,也體現在馮雪松那樣為了事業腳踏實地、鍥而不舍!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原標題為《保定舉行尋找方大曾20年學術研討會,新聞人緣何對他難以忘懷——尋找,更是對愛國精神的追隨》,轉發請注明來源
作者:孫海悅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