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報“同走新聞路”入選浙江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十大創新項目
2019年5月5日,《浙江日報》在第4、5版刊發了《三代新聞人同訪省農科院,追尋61年前的偉人足跡——永遠做農民兄弟的貼心人》的報道。這也是“同走新聞路”報道的首篇。
浙報“同走新聞路”又獲獎了!
1月17日,2019年浙江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項目正式揭曉。入選的10個項目個個新意十足、讓人喜聞樂見。其中,砥礪“四力”的生動案例——浙江日報社“三代新聞人 同走新聞路”融媒體特別報道榜上有名。
三代新聞人同走新聞路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浙江日報》創刊70周年。《浙江日報》聯合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組織報社老記者、一線骨干記者和浙大新聞專業學生,把《浙江日報》70年來新聞報道中的15篇佳作,作為“同走新聞路”的線索,以三代新聞人思想、行動的同行,創新開展增強“四力”教育實踐工作。
4月15日,在“同走新聞路”報道啟動儀式上,浙江日報原攝影記者徐永輝向參加同走的記者和浙大學生,展示自己拍攝的照片。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魏志陽 攝
“三代新聞人 同走新聞路”融媒體特別報道于2019年4月15日正式啟動,采訪團隊由200余人組成,共兵分15路,圍繞《一戶人家十年間》《毛主席在浙江農業科學研究所》《砍掉四千株桃樹的錯誤必須糾正》《企業家的歌》《“騰籠換鳥”促發展》等15篇在浙報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銘刻時代印記的新聞作品,以重讀新聞佳作、重返新聞現場的方式,將新中國70年恢宏畫卷,鋪陳到浙江乃至全國讀者眼前,形成愛國、強國、報國的共鳴共振。諸多當年在全國范圍引起熱烈反響的名篇佳作再次走入受眾視野,再度引發回味。
年輕記者聆聽作者江坪講述當年的采訪經歷。
報道在傳播方式上綜合運用圖、文、音頻、視頻及微電影等個性化表達方式,并以融媒體形式在《浙江日報》全媒體平臺立體呈現;在版面呈現上,運用特稿、手記、感言、專家點評、名篇選讀、圖片、數據等多種元素。
在“同走”中,三代新聞人沿著泥濘山路,探訪紅軍在門陣村的練兵場遺址。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楊曉軒 李翔 攝
嵊州市雅璜鄉長坑村為每家每戶建立民情檔案,老中青三代記者實地查看。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楊朝波 攝
在浙江省農科院院史館,87歲的浙報老記者呂韶羽(中)回憶當年采訪經歷。
專家點評時說了三個“新”
2019年“浙江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項目”評選自2019年9月底啟動,得到了全省宣傳系統和省直屬各單位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受省委宣傳部委托,按照創新性、基層性、實效性、典型性和可復制推廣的原則開展評審,最終“決”出10個創新項目。
對“三代新聞人 同走新聞路”融媒體特別報道,專家是這么評價的:
視角新:以15篇新聞佳作為原點,貫穿滄桑70年,展現歷史厚度。15 篇新聞作品的共同特點就是視角獨特、題材厚重、內涵豐富、時代特征鮮明,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浙江諸多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典型人物。像《一戶人家十年間》,這是“中國跟蹤攝影第一人”徐永輝的成名作,如今已發展為“一戶人家七十年”。還有為農村改革發出先聲的作品《砍掉四千株桃樹的錯誤必須糾正》、報道改革家步鑫生的作品《企業家的歌》、反映企業家魯冠球事跡的作品《魯冠球成功之路》,以及《習近平告誡領導干部——要算一算“三筆賬”》等篇目,都反映了浙江在不同歷史時期勇立潮頭的大膽探索。
“同走新聞路”報道的第三篇《企業家的歌,改革激情永流傳》
載體新:以“同走新聞路”采訪活動為路徑,記錄當下,展望未來。重返新聞現場,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舊聞新續”,而是追溯歷史,記錄當下,展望未來,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通過宏大事件中個人和群體的命運變遷反映時代精神。比如,對于發源于 20 世紀 60 年代初的“楓橋經驗”,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作出過重要批示。1999年4月19日,《浙江日報》頭版頭條刊發長篇通訊《就地化解矛盾的典范》, 讓“楓橋經驗”與時俱進、歷久彌新,再次引起各界廣泛關注。20年后的今天,三代新聞人重訪楓橋,走村入戶,并以報道《與時俱進,平安楓橋景常新》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一個發展與穩定攜手并進、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祥和繁榮的楓橋,新舊對比、今昔呼應,激勵讀者從歷史中汲取力量。
刊發于2019年5月9日《浙江日報》第4、5版的“同走新聞報道”之《一戶農家七十年:根與土的史詩》,根據浙報老記者徐永輝自新中國成立起,就跟蹤拍攝葉根土一家的稿件信息,設計了“70”和“膠卷”的版面語言
表達新:創新表達方式,提升“悅”讀感。與以往“紙”上的主題報道相比,這次報道融媒體特色更加鮮明。15張報紙打通版,體量大、分量重,但因版面元素豐富,版式時尚大氣,視覺沖擊力強,讀起來并不“沉重”。老記者感言再現佳作魅力,大學生手記著重“四力”體悟,專家點評提升報道高度,新老圖片、佳作回眸和大事記等配件豐富了版面語言,不同形態的報道相互補充,大大增強了主題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在新媒體上,綜合運用圖、文、音頻、視頻及微電影等多元表達方式立體呈現,網站、客戶端、兩微、視頻和紙媒多元發布,相互引流。網站及客戶端還根據自身屬性對稿件呈現進行優化適配,利用新媒體平臺優勢,嵌入圖集、視頻、長圖可視化等元素,同步配發融媒體產品,豐富報道形態、提升報道全網傳播力。
“同走新聞路”報道的第15篇《新聞為民,萬水千山總是情》。此組報道以已新聞為民的主題收官。
“三代新聞人 同走新聞路”融媒體特別報道在網上網下推出后,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反響。不但主流媒體轉載,而且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百度百家、鳳凰新聞、一點資訊等多家商業平臺紛紛轉載相關稿件,充分展現了報道的影響力和傳播力。15組稿件刊發完畢次日,僅在“浙江新聞”App上的總點擊熱度值就達721.6萬人次,每組報道的點擊熱度值均超過30萬人次。2019年5月1日,《求是》雜志刊發反映本次活動部分開展情況的《一個攝影記者和一戶人家的70年》文章。2019年11月,報道成功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融合報道十大創新例”。
【相關鏈接】
作者:記者 翁浩浩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