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川源:思想向上,心沉基層!
我和黨媒的情緣(12)|榮獲中國新聞獎的這位衛視女記者有個心得:思想向上,心沉基層!
人物名片:楊川源,浙江衛視記者,中宣部青年英才、中國記協第九屆理事、中國新聞獎獲得者。她長期扎根基層,帶動更多新聞同行,用更深入、更精準、更有效的蹲點報道,做強新聞報道傳播力、媒體輿論引導力。
在建黨10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我和黨媒的情緣”這個題目,更像是一次對自身記者職業的審視。16年來,不論在城市或鄉村、深山或高原,不論是遭遇驟雨或冰封,感受熱情或冷漠,一路摸爬滾打,見證了無數陌生人命運的跌宕起伏與喜怒哀樂。他們面對生活時的“選擇”,在時間的長河里雖如同滄海一粟,但對個人而言,卻或許是生死抉擇。特別是在一些典型人物報道播出后,我總會問自己:怎樣的“選擇”才能經得起歲月的滌蕩?怎樣的人,才能歷盡滄桑,最終贏得信任與尊重?答案在每一次的記錄中沉淀。迷茫時,鞭策我立足基層,向陽成長;膽怯時,鼓勵我跨越溝壑,奮力前行。這也正是我與黨媒從“緣起”到“情深”不竭的動力源泉。
1 什么樣的人 會被祖國銘記?
拍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功勛人物主題報道《我和我的祖國·功勛》,讓我有機會走近了三位高齡的老黨員:84歲的于洪福、92歲的曲福仁和102歲的鄒鼎山。
于洪福是建設共和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建設的秦山核電站的老廠長。一坐下,于老就向我描述,剛到海鹽時受不了南方沿海的濕冷,東北、西北來的第一批技術人員抱在一起集體跺腳取暖的場景。提起小時候在東北被日本人欺負的時候心底里暗暗立下的志向就是:要用知識讓自己強起來,才能讓祖國強,落后就是要挨打。在漫長而高風險的核電崗位上,他獻完青春獻子孫,帶著全家主動放棄回北京的機會,下定決心一輩子扎根在祖國東部海岸線駐守核電。
102歲的鄒鼎山,是從上饒集中營逃脫的為數不多的共產黨員。很多記憶雖然已經消褪,但當年妻子跪在他面前,求他不要再跟黨組織聯系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當被問到為什么不顧妻兒反對還要跟黨走,他的回答只有一句:我認準了。今年1月,常山傳來鄒老離世的消息。在彌留之際,他不顧家人反對,堅持捐獻遺體,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心愿。
采訪淮海戰役一等功臣曲福仁那天,老伴要幫曲老戴上珍藏的軍功章,卻被他推開了。阿姨尷尬地笑著跟我說:他向來就是這個倔脾氣,不愿意炫耀——這份低調已經持續了70年,哪怕是在生活最艱難的時候,曲福祥也從沒向組織開口,而是勤勤懇懇堅守肝膽科一線。退休后他堅持傳幫帶,在小區里熱心為身邊人提供健康服務。曲老笑稱自己是不知道累的“90后”。他的年輕態,源于心底里的那份開闊。深藏功名70年,采訪時,我們記錄下了他脫口而出的一句話:什么也不說,祖國知道我。報道播出后節目被大量轉發,曲老這句大白話的座右銘被廣為傳頌,成為《我和我的祖國》系列報道中最樸素、真摯的精神深意。
三位老黨員,不同的人生經歷,卻有著同樣的信念:堅守平凡,深藏功名。用實干印證了奮斗的價值。
他們的“選擇”回答了“什么樣的人會被祖國銘記”,是那些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默默奉獻不求索取的人。
2 什么樣的事 會被人民點贊?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之年。兩年多來,浙江安吉縣黃杜村捐贈的“白葉一號”茶苗在貴州、湖南、四川三省五縣落地生根。接下來,如何讓扶貧更“精準”,實現“脫貧”不“返貧”?在國務院扶貧辦電視電話會議上,“白葉一號”捐贈項目牽頭人盛阿偉,直面“精準難、難精準”的現實問題。得知貴州大山深處移種的“白葉一號”正第一次面臨凍雨的考驗,盛阿偉決定即刻出發,這也是三年來的第29次。那天,盛阿偉跟我說:自從黃杜村的苗移到貴州,我一刻都不敢松懈。既然要幫就要見效,否則就是欺騙群眾,欺騙黨。這番話,顛覆了我對“明星”書記固有的印象。作為記錄者,兩年多來我們跨越貴州、湖南、四川多地,深入高山、苗寨,積累起數百小時新聞素材。攻堅之年他的這股認真、較真的勁頭,極大地激發和鞭策了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與基層同頻共振,直面問題,攻堅破難。
隨后我們輾轉貴州、湖南兩個處在扶貧協作不同發展階段的雷山縣、古丈縣翁草村。在遭遇凍雨的貴州雷山縣,盛阿偉努力探尋“白葉一號”難落地的精準扶貧癥結;面對苗族群眾對外來茶的信心不足,盛阿偉脫掉襪子套在鞋上,再上冰山;翁草村脫貧后邁出茶旅融合第一步,盛阿偉跟大家一起想方設法建立新思路,迎接新挑戰。我們記錄了:觀念融合難,等靠要的想法難扭轉,基層黨組織帶動力不足,鄉村振興實用型人才的欠缺等現實難題——從“種茶葉”到“種思想”,在精準扶貧路上,盛阿偉遇到很多糾結與困惑,但在他數十次西行,走進深山、苗寨實地辦事解決難題之際,東西部理念、方法在不斷碰撞中融通契合。盛阿偉這股不放棄、不認輸的韌勁,就是務實的浙江精神。
報道播出后,湖南、貴州、四川三省五縣干部群眾積極轉發,干部、群眾紛紛點贊留言“脫貧,靠的就是這種共產黨人”等,更堅定了廣大干部群眾,從實際出發,不斷激發基層黨組織在小康路上的引領力,打贏“脫貧不返貧”戰役的決心與信心。
盛阿偉的“選擇”回答了“什么樣的事會被人民點贊”,一定是那些心里裝著別人,總為了更多人過上好日子著急上火、實事求是的人。
3 什么樣的精神 會被時代歌頌?
2017年教師節前夕,我與團隊深入山水阻隔的貴州省臺江縣苗寨,持續跟蹤記錄浙江的支教校長陳立群嘔心瀝血幫大山深處孩子改變命運的感人事跡。報道播出后,引發強烈反響。省委書記發出“向陳立群同志學習”的號召。隨后陳立群被評為“浙江驕傲”、感動中國人物和全國“時代楷模”。三年的艱苦努力,2020年高考,臺江民族中學實現了本科率從10%到79%的逆襲,共計2200多名民族地區的學子走出大山,實現大學夢。
2020年是中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花甲之年的陳立群,在三次推遲返杭后,即將告別臺江。得知消息,我們冒著貴州山區連續的暴雨,記錄了陳立群到苗寨展下村的最后一次家訪。雨中孩子們大聲呼喊:“陳爸爸,不要走!”陳立群大聲承諾:“我拄著拐杖也要來關注臺江教育。”
報道播出后,新浪、騰訊、網易、搜狐等各大門戶網站紛紛轉發,全網點擊量迅速突破千萬。我們用事實印證了在決勝脫貧攻堅奔小康路上“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也再次證明了主流媒體“主力軍占領主戰場”的融媒傳播優勢與能量。
陳立群的“選擇”回答了“什么樣的精神會被時代歌頌”,是那些忘我投入,無問西東,心系祖國未來的人。
作為一名黨媒記者,記錄和感受這些“選擇”的過程,加速著我的成長,讓我越發懂得:無論何時何處,越遇急流險灘,越要“思想”向上,“腳步”向下,以更堅定的步伐,扎根基層新聞一線,迎難而上。在疫情來襲的危急時刻,我必須到抗疫的最前沿,讓更多人看到抗疫一線的真相,消除恐慌;在海拔4600米的西藏那曲,我必須以飽滿的熱情,記錄好那些嘴唇青紫的浙江干部,如何成就精準扶貧的高原奇跡;如何幫助高原上的100個媽媽,用浙江織機在氆氌上編織出更加艷麗的“格桑花”……
從那曲回來,很多人問我:川源,格桑花到底長啥樣?我說:所有高原上鮮艷的,不知名的小花,都叫“格桑花”。是啊!格桑花的動人,不僅是因為那一抹亮色,更因為高寒、風雪都阻止不了她們的綻放。只有奮力向上,才能贏得陽光。這是生命的啟示,也是我在無數“選擇”里讀到的真理。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黨媒記者,崗位是我們成長的搖籃,更是播撒友愛、傳遞能量的平臺。面對身邊飛速更迭的浪潮,越是思想向上,越要心沉基層。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在信仰中孕育選擇,才能贏得大地的回響,聽到時代的宏音。
傳媒評論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投稿郵箱:cmpl@8531.cn
聚焦傳媒大行業的創新變革
研究全媒體、全產業鏈的融合創新
打造媒體人交流經驗、探討新知的平臺
訂閱《傳媒評論》雜志其實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郵局訂閱
郵局代號:32-229
全年定價96元
每冊定價8元
您也可以通過編輯部直接訂閱
訂閱方法:發送“我要訂閱”至公號后臺
或電話 85311731 85311662
歡迎訂購
作者:楊川源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