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這場記者講故事比賽,個個精彩
——溫州市新聞界第八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側記
做有情懷的記者,講有溫度的故事。由溫州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的溫州市新聞界第八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今天舉行。來自全市新聞系統的12名一線記者,講述了一個個有深度、有溫度、有力量的新聞故事,在分享中傳遞信念力量。
比賽中,參賽者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講好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故事,講好黨史學習教育的成效反響、典型經驗和感人故事。
講好新聞故事 傳播正能量
“等下,我稿子再過一遍”“衣服這個邊沒拉齊”……參賽的記者來自溫州日報報業集團、溫州廣電傳媒集團以及各縣(市、區)融媒體中心。比賽尚未開始,現場是一派緊張的氣氛,記者們要么在背稿、要么在調試PPT、要么在整理妝容,都準備以最飽滿的姿態講述新聞背后的故事。
賽前,參賽者們使出渾身解數,學習演講、制作PPT、制作視頻,充分運用當代融媒體記者所掌握的技能。
溫州日報記者金朝丹深情講述了“種子的力量”,她用拯救早香柚“母樹”、網紅村永嘉源頭村的蝶變以及丈夫辭掉金融界工作支教永嘉石公田小學的故事,呈現自己多年來駐扎在農口和山區見證溫州致力共富的歷程。
溫州都市報記者林晨穎向在座聽眾展示了三件文物——一份洞頭女民兵當年寫下的發黃的血書;一件劉英贈給站崗戰士御寒的羊皮襖;一本1925年出版的《新青年》刊發了溫州青年謝文錦的文章《列寧與農民》。她講述的是都市報年輕記者們尋訪紅色文物、傳承紅色基因的故事。今年7月,溫州都市報啟動了“紅色文物 黨史故事”系列報道活動,尋訪那些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留存下來的物件,讓紅色文物蘊含的精神被更多人知曉、傳誦。這次尋訪活動已被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列為專項宣傳引導項目,浙江三個項目入選,溫州僅此一個。在林晨穎的講述中,再現了溫州都市報記者深入老區、遠赴海島,尋找散落在溫州各地的紅色文物,訪問歷史事件的知情人,追尋先輩初心等一幕幕。“如果說,時間是一條單行道,那紅色文物就是百年歷史長河中最清晰的路標,它告訴我們,怎樣從昨天走到了今天,未來應該怎么走。”林晨穎這樣說道。
溫州廣電傳媒集團的張賀講述的是全國最大的黨史學習教育山體光影展——“百年風華·紅動浙南”黨史學習教育山體光影展布展背后的曲折。該光影展以現代光影科技為媒,融合甌越大橋水秀和甌江兩岸亮化工程,打造一條具有現代特色和山水風光的大型紅色研學線路。
故事中感悟初心 做新時代記錄者
金朝丹在講起早香柚“母樹”的故事時,被這棵“母樹”的多舛命運所打動,情不自禁地哽咽。帶著記者使命,她請求永嘉有關部門啟動保護機制,使早香柚“母樹”煥發出新的生機。為了支持丈夫赴永嘉山區支教,她賣掉溫州市區的房子,申請去溫州日報駐永嘉記者站工作,夫妻倆安心駐扎在永嘉。
在演講中,參賽者張賀眼里時常泛著淚光。張賀說,觸動她的并不是工作中遇到的艱辛,而是作為非黨員的她,在收集素材中,了解到從1921年到2021年共產黨員如何歷盡千辛萬苦,才換來現在的幸福生活。甌江光影展成功推出后,她馬上追劇《覺醒年代》,再次感受共產黨人探索思想和發現真理的堅韌和不懈。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甌海融媒體記者周堅任講的‘用心’,他講的幾個故事很走心。疫情期間,可能大家關注的是一線醫務工作者、基層工作人員,其實我們媒體人背后的付出,很多人是看不到的,他講的媒體人沖鋒在防疫一線的故事,完全就是我們現代媒體人的真實寫照。”樂清融媒體中心的楊芷瑩說。
記者講述的一個個鮮活故事傳遞出當代媒體人的情懷與擔當,激勵著更多的新聞工作者堅守初心,勇做新時代新聞工作者。
本次比賽設一等獎3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5名。最終,溫州日報記者金朝丹、溫州廣電傳媒集團記者張賀、樂清融媒體中心記者楊芷瑩獲得一等獎。
溫都記者 王春霞/文 錢鵬鶴/圖 鄒敬攀/視頻制作
編輯 孫立彭
版式 邵海若
審核 林劍靜
監制 陳侄輝
作者:溫州市記協供稿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