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評獎辦解讀中國新聞獎改革五大創新
順應媒體融合發展大勢
更好發揮中國新聞獎示范引領作用
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近日發布了新修訂的《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修訂后的評選辦法,對中國新聞獎的獎項設置、評選機制等作出了重大改革和調整,2022年第32屆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將依照該辦法組織開展。這是中國新聞獎設立以來的一次大力度改革,是順應時代需要和媒體融合發展、更好發揮中國新聞獎示范引領作用的重大舉措。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關心愛護新聞工作者,寄望中國記協建成“記者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就新聞輿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勉勵新聞工作者堅持“四向四做”、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總書記十分關心中國記協工作,兩次親切接見中國記協理事會全體成員、中國新聞獎獲獎者代表,致信祝賀中國記協成立80周年,要求中國記協更好把廣大新聞工作者凝聚起來,真正建設成為“記者之家”。中國記協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印發的《中國記協深化改革方案》,將深化中國新聞獎改革當作重要政治責任。
作為中央批準的全國優秀新聞作品年度最高獎,中國新聞獎是黨的新聞事業重要組成部分,是百萬新聞人心目中的“行業標桿”。自1991年設立以來,中國新聞獎先后評出7700多件獲獎作品。中國新聞獎評選堅持正確方向、遵循新聞規律、堅守公平公正,經年累月形成了一套規則比較明確、機制比較科學、程序比較嚴謹的評獎體系,評選推出了一大批精品佳作,為促進我國新聞事業發展、加強新聞隊伍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隨著媒體環境的深刻變化和新聞業態的迭代演進,中國新聞獎在獎項設置、評選機制等方面也積累了一些問題。比如,獎項設置不太適應媒體融合發展新情況,多維度分類設獎造成獎項交叉,有的獎項難以從作品角度進行評價,有的獎項滯后于媒體實踐,等等。因此,立足新形勢新要求,從新聞專業和新聞工作實際出發,在總結傳承以往好做法好經驗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深化中國新聞獎改革,勢在必行。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深化中國新聞獎改革,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黨中央對新聞事業的要求貫穿并體現在改革全過程各環節,強化政治引領,把握正確方向,助力鞏固壯大主流輿論。在改革思路上,按照“聚焦新聞作品、服務融合發展”的方向,堅持“三新”原則,即評選的主體是國家批準的新聞媒體的新聞工作者生產的優秀新聞作品。在改革部署上,突出以獎項設置為核心、以評選機制為保障。獎項設置堅持“尊重專業、尊重傳統、尊重實際”的原則,強化基礎項、增加專門項、合并同類項、減少交叉項、取消不宜項。要通過改革,不斷提升評選工作的專業性、時代性、公正性,進一步擦亮“金字招牌”、鑄牢“行業標桿”。
新的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集中體現了改革成果,在多個方面有所創新突破:
一是創新設獎分類,優化獎項結構。將中國新聞獎的全部獎項劃分為“基礎類”“專門類”兩個大類。基礎類獎項,以新聞體裁為主線,突出新聞專業要求,共14個,分別是:消息、評論、通訊、新聞專題、新聞紀錄片、系列報道、新聞攝影、新聞漫畫、副刊作品、新聞訪談、新聞直播、新聞編排、新聞專欄、新聞業務研究。專門類獎項,以報道題材為主線,兼顧鼓勵媒體融合發展,突出服務新聞宣傳工作實際,共6個,分別是:重大主題報道、國際傳播、典型報道、輿論監督報道、融合報道、應用創新。改革后,原有29個獎項優化為20個,獎項設置邏輯更清晰、結構更合理、導向更鮮明。
二是突破介質限制,貫通各類媒體設獎。打破中國新聞獎一直以來主要按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介質來設置獎項的做法,改為主要根據作品體裁題材、貫通各類媒體設置獎項。比如:將原來的文字消息、廣播消息、電視消息3個獎項合并為“消息”1個獎項,將原來的廣播新聞專題、電視新聞專題、網絡新聞專題、短視頻專題報道4個獎項合并為“新聞專題”,將原來的廣播新聞現場直播、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移動直播3個獎項合并為“新聞直播”,等等。改革后,介質限制被突破、參評“賽道”被打通,各類媒體可參加各個獎項評選,大家同臺競技、綜合比拼、互學互鑒,有助于提高融合生產能力,加快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
三是貼近工作實際,更好服務大局全局。立足我國新聞宣傳工作實際,新增重大主題報道、典型報道、輿論監督報道3個重要獎項,繼續保留國際傳播獎項,旨在引導和鼓勵新聞界更好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更好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工作導向,同時也為完善中國特色新聞評獎體系積極探索。
四是著眼前瞻引領,助力媒體深度融合。新增融合報道獎項,激勵新聞工作者創制更多融媒精品。作為與媒體融合發展相生相伴的“新物種”,應用創新近幾年在我國各級各類新聞媒體中大量涌現,代表了未來發展的方向,雖然業界學界對其屬性和內涵外延尚未有定論,但此次改革仍將其設置為正式的獎項,并明確參報該獎項的產品應既持續提供新聞信息服務、又提供其他實用性服務;提供的新聞信息服務和其他實用性服務應具有關聯性,且提供的服務應具有持續性。這表明了中國新聞獎評選緊盯新聞工作最新實踐、著力促進媒體深度融合,增強了獎項設置的開放性包容性前瞻性,有助于推動傳統主流媒體加快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的步伐,大力應用信息網絡技術,研發推出更多“新聞+服務”的創新性信息服務產品,拓展媒體功能、參與社會治理、更好服務公眾。
五是改革評選機制,確保權威公正。此次改革,進一步調整了評選范圍,首次將所有具有采編業務資質的新聞單位納入參評范圍,今后,新聞性期刊出版單位、新聞電影制片廠等也可推薦報送作品參評,擴大了新聞獎的覆蓋面。進一步優化評委構成,擴大評委庫“容量”、豐富評委庫“光譜”,邀請吸收更多高水平有影響的資深新聞工作者、跨介質媒體從業人員、熟悉融媒體生產和國際傳播的業界專家及骨干參與評選工作。進一步完善評選辦法,在有關環節引入“打分制”,由評委對所評作品進行實名打分,打分結果作為參考依據。進一步向基層一線傾斜,明確廳局級領導干部非主創人員不參評,副部級以上領導干部不參評。進一步嚴明評選紀律,全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評選環境,堅決杜絕“打招呼” “人情票”等現象,對評選過程中的違規違紀違法行為,一經查實即嚴肅處理,確保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公平公正、干凈權威。
深化中國新聞獎改革,是中央賦予中國記協的一項重要任務,備受全國新聞界關注和期待。行百里者半九十。新的評選辦法正式發布,只是改革工作的“半程路”。做好接下來的組織實施工作,責任重大、任務繁重。中國記協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強烈的責任感緊迫感,切實抓好新辦法的落地施行和今年第32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組織工作。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轉發請注明來源為“中國記協”微信公眾號。
作者:評獎辦(孫輝剛 劉勝男 張君)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