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笛:底氣+勇氣,做勤勉踏實的“行者”
——賦能26縣 “浙”里有我 第二屆長三角融媒蹲點采風活動心得
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還來不及回味,為期4天的“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賦能26縣 浙里有我”第二屆長三角融媒蹲點采風(臺州線)活動就已結束了。還記得9月26日剛剛抵達三門時,大家滿懷期待,來自不同地區的新聞工作者有了一個面對面、同頻熱聊的機會。
第二屆長三角融媒蹲點采風(臺州線)記者合影
在三門縣,我們探秘三門核電“清潔能源”、探索蛇蟠全島漁旅融合多業態發展模式、探尋沖鋒衣產業的“沖鋒”共富路,游洞窟海島、觀萬畝彩塘,感受山川、海洋、文化鮮甜三重體驗。蛇蟠島的青蟹養殖戶成真,是我在島上的第一個采訪對象。一說起三門青蟹,她滔滔不絕,如數家珍。十幾年蟹塘邊的“蹲守”,給了她底氣。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曾經一位行業前輩跟我講的故事,“古希臘神話中的巨人安泰俄斯,只要站在大地上,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力量,戰無不勝,然而離開大地必被打敗。”在這個追求流量的互聯網時代,內容依舊是我們不能輕忽的關鍵。都說鏡頭是最騙不了人的,采訪者和被采訪者是否準備充足,了解實際,往往一個問題就能夠“原形畢露”。脫離基層實際的報道同樣如此,好的報道能夠給人身臨其境、鮮活真實的質感,而應付的報道則給人刻板無趣、味同嚼蠟般的印象。
因此,記者就應該扎根基層,學會運用群眾語言,用一線豐富生動的素材和事例,開拓眼界、鍛煉能力。腳踏實地,才能擁有底氣,做好社會的記錄者和觀察者。
在野人洞景區,成真搖身一變,成了導游。她熟悉景區的每一個典故,能迅速告訴大家哪條路最近,我們笑稱她是蛇蟠島的“扛把子”。后來,我們才了解,除了是養殖戶,她還剛剛獲評省金牌講解員,是蛇蟠島的唯一。養殖戶和講解員,看似毫不搭邊的兩個職業,卻在成真的身上破圈融合,這是她的勇氣,而這也是很多新聞工作者身上欠缺的。從前,文字記者、攝像記者、新媒體編輯等好像有著天然的壁壘,大家固守眼前的一畝三分地,不愿鼓起勇氣成為變革的先鋒,當遇到未知的事物立馬手無足措、敗下陣來。而在媒體融合的時代,新聞工作者更需要“一專多能”。在新聞現場,我們不再只是“一支筆”,而應該是會拍、會寫、會出鏡、會編輯、會剪輯的全媒體記者。讓我們勇敢地擁抱時代變革,主動刷新和擴充“技能包”,保持終生學習的態度。
這是挑戰,更是機遇。我們能夠直接與用戶、觀眾互動,不再只是單純傳播新聞事實。例如,直播時根據網友的提問,及時轉換采訪思路,從大眾關注的熱點著手,挖掘背后深層次后的需求。這無形中,將群眾從讀者、聽眾,轉變成了報道的“伙伴”。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讓新聞報道的觸角伸向最需要它們的地方。同時,整合運用圖文、視頻、H5、圖解、可視化新聞等各類融媒形式,多平臺、多方式、多角度傳播新聞,不斷擴大新聞輿論影響力。
記者走在路上,新聞才有力量。希望我們都能奔走山間,汗灑泥土,做一個勤勉踏實的“行者”,奔赴每一個新聞現場,講好基層故事,知之而行,行而知之。用腳力丈量責任擔當,用眼力見證時代變遷,用腦力創新傳播形式,用筆力傳遞人民心聲,用水滴石穿般的堅持和真摯有溫度的文字,堅守新聞一線,講述一個個親歷、親見、親聞的鮮活故事。
作者:溫嶺市融媒體中心 陳遠笛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