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的媒體,要讓“小鬼頭”有大擔當
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既是梅西、C羅、蘇亞雷斯等巨星“諸神”的黃昏謝幕,同樣也是貝林厄姆、薩卡、加維等“00后”新星閃耀登場的舞臺。三十多歲的梅西們就在那里,滿眼望去,都是自己二十多歲的樣子。
(圖片來源于微博)
“雛鳳清于老鳳聲”,競技體育的高強度抗衡對球員們的比賽狀態有著嚴格的要求。那么,跨界到媒體領域,眼下高速迭代的融合發展趨勢,在給媒體人帶來了用戶聚變和流量紅利的同時,也加倍帶來了本領恐慌和競爭焦慮。
《易》曰:“窮則變!碑敗坝纺[”的電視屏幕乏人問津、“積壓”的報紙雜志備受冷落之際,傳統媒體的“窮途”一遍遍摩擦著媒體人曾經的榮耀與自尊。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痛苦的升華與認識的深化常常同步,“變”的起點由此醞釀。在新與舊的媒體改革演變中,歷史前進的滾滾浪潮把更多的年輕人推到了舞臺的中央。
(一)
1919年7月,一份名叫《湘江評論》的報紙在湖南橫空出世,主編毛澤東那年26歲,他在創刊詞中寫道:“從前吾人所不置疑的問題,所不遂取得方法,多所畏縮的說話,于今都要一改舊關,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多畏縮者不畏縮了。這種潮流,任是什么力量不能阻擋!
(圖片來源于文化中國)
盡管只辦了短短四期和一期增刊,但毛澤東還是寫出了像《民眾的大聯合》這樣的“爆款雄文”,一時間“洛陽紙貴”,引來全國各地報刊引用轉載。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毛澤東,用指點江山的激揚文字,體現了他作為那個救亡圖存時代的年輕人的激情和媒體人的擔當。“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青年的銳氣,開天辟地!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奮斗。在主客觀的雙重框定中,人們不斷觀察和體驗,并在此基礎上認識和改變著世界。
“說人話、切熱點、有態度”的“浙江宣傳”公眾號,自從開號以來也是“爆款”連篇,從《歷史不會濃縮于一個晚上》到《“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數以億計的關注度彰顯了文字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圖片為“浙江宣傳”公眾號截圖)
你可能不知道,這些小編就是一群“小鬼頭”。據了解,越來越多富有朝氣才氣銳氣的年輕人投身于媒體行業,他們希望將自己所認識的世界,用鮮明的態度表達出來,希冀推動時代的進步。哪怕表述通俗一些,觀點激昂一些,但青年的銳氣不可失。給了他們舞臺,就要盡情讓他們展示。
(二)
1935年,同樣26歲的《大公報》青年記者范長江,只身跋涉四千余里,足跡踏遍中國西南、西北地區,真實記錄基層民生和社會時局,并客觀報道了紅軍長征情況及其抗日主張,在當時的媒體界石破天驚。這些報道于1936年以《中國的西北角》為名集冊出版,這部通訊集在中國新聞史上堪稱里程碑。
范長江和《中國的西北角》封面(圖片來源于新華社圖片)
“手無寸鐵兵百萬,力舉千鈞紙一張”,范長江用跨越山海的艱辛、用沾滿塵土的紙筆,換取了一篇篇備受矚目的報道,自己也成為一代代媒體人的標桿。青年的底氣,自信果敢!
“惰性”人人皆有,所有生物的天性是“儲存能量,降低消耗”,“躺平”正是惰性在當代二次元文化中的重新變異。要想讓思維能力和實操技能持續增長,注定會消耗更多的能量,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自信和底氣。
“青年一代對祖國,有著不弱于前人的熱愛,對我們的文化有著深深的自信”,這是火遍全網的插畫師“烏合麒麟”團隊的底氣所在,這個年輕的自媒體創作團隊成長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歷史大背景下,國家的發展給予了他們更多的文化和制度自信。
烏合麒麟團隊(圖片來源于微博)
CG技術(Computer Graphics的英文縮寫,是通過計算機軟件所繪制的一切圖形的總稱)結合傳統手繪的插畫,是當下全球流行的一種新媒體表達載體。更重要的還在于媒體創作者們敢于思考和表達,青年的底氣不可失,自信讓他們平視世界,果敢讓他們有力發聲。
(三)
“媒體融合”政策,在2014年上升為國家戰略。“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在黨的二十大報告里有這么一句話,更為媒體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8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就專門強調“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要順應互聯網發展大勢,勇于創新、勇于變革,利用互聯網特點和優勢,推進理念、內容、手段、體制機制等全方位創新”。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中國的網民規模達到了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0%。我們的讀者和受眾到底在哪里?結果一目了然。
“浙江城市之聲”的主持人“新聞姐”,年紀不大,粉絲不少,是一位在抖音上有著2000多萬粉絲的大咖,每一條作品都有著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點贊、評論和轉發。浙江廣電的“00后talk”評論員團隊,同樣收獲了大批粉絲的關注和點贊互動。新聞還是那些新聞,為什么傳播效果不一樣呢?
新聞姐(圖片為網絡截圖)
在構筑鮮明的觀點和立場之外,更核心的還在于真誠的互動與交流。不是受眾的新聞需求沒了,而是傳播的“打法”變了。平臺交互讓受眾成了新聞的參與者,更熟稔新媒體話語體系的年輕一代有了先天的優勢,青年的“煙火氣”,共情共振!
在媒體深度融合的進程中,具有戰略性基礎性的平臺建設和開創性突破性的場景運營尤其需要充滿想象力的互動。有趣的“小記”“小編”們不光要會采編,更要會新媒體社交,青年的煙火氣更不可失。
開天辟地的銳氣、自信果敢的底氣、共情共振的“煙火氣”,這是青年一代媒體人的精氣神所在,“小鬼頭”理應有大擔當!
筆墨當隨時代,青春不負舞臺!
作者:季諧(執筆 海寧市融媒體中心 周浩)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