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偉國:首次
《天香》 李羨唐先生的贈畫
首 次
初進《寧波報》社,在1980年春四月。
它剛剛復刊,我初初加入,就有了好多值得回憶的第一次。
值得回憶的第一次中,最意外的是我的第一次獲獎,這還是《寧波報》復刊后首次的省級好新聞一等獎。
在當初的報社稿件重要性排序中,政治活動是第一位的。市委、市政府(當時還是市革委會)的重大活動,必定刊發在第一版的顯要位置。然后,才是經濟與文化活動的消息報導。在經濟報導中,工業,農業,特別是重大的工業生產活動在版面上也有突出的位置,財貿報道就靠后站站了,只有節日前的市場供應消息間或能上一版。我當財貿記者,自覺比較邊緣,矮人一頭。
搞財貿報道也有其好處,一是百姓關心,小新聞常有大反響;二是采訪方便,商業單位與大型商場都集中在市區。如有好的題材,一天寫一篇稿件不成問題,按農民的話來說,工分比較好賺,還有時間精耕細作。
那就揚長避短,多跑多寫,以勤補拙唄。真的是,愚者千寫,或有一得,居然進報社的第二年就得了省里的一等獎!得獎的稿件是《源康布店堅持23年辦好裁片柜》,1981年12月03日發在《寧波報》第二版頭條。
這篇稿件從題材看,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宏觀敘事,即便放在商業這一塊領域看,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話題;從結構與文字看,也沒有什么特殊的編排與高級的形容詞。然而,正因為其小,卻由小見大,突出了今天仍要節約利民、仍要勤儉持家的導向,贊賞了商業經營要為民解憂,不能利薄不干的理念,因此這報道既受讀者歡迎、也博得了報社的青睞。精心制作的副標題“剪刀頭下省棉布、生意雖小意義大”,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文章中的開頭與轉折處恰到好處地引用了百姓的話,提高了文章的可讀性;一些說明問題的數字也穿插安排得比較妥當,讀來不覺生硬與枯燥。
有道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到全不費功夫。當時,曾挖空心思地去典型單位蹲點,與先進人物交友,卻收獲甚微;而那天去源康布店是采寫節日供應花絮去的,順口問了句“最近哪個柜臺生意好勿?”不料引出了商店負責人滔滔不絕的長篇介紹。實事求是地說,裁片柜這一亮點是淹沒在“節前銷售一派興旺”的眾多言詞中的。
聽著,聽著,想起了老師們耳提面命多次的話:稿件要上檔次,身子要沉下去;要帶眼睛耳朵去,更要帶“心”去;要想想什么是讀者想要知道的事。這樣一過濾,采訪有了重點,寫作有了分寸。
行話說,九分采訪一分寫。這話,在這稿件上體現得比較充分。
(2024年05月23日)
范偉國,高級記者。寧波報1980年復刊時的首批記者之一,2000年任人民日報社駐重慶記者站站長,2005年任人民日報社華東分社副總編兼《國際金融報》社長。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第六屆常務理事。著有《江海擷英》《海上語絲》《詩詞歲月》《浮生記趣》《浮生記閑》《浮生記悠》等。
作者:范偉國(“天地孤旅”微信公眾號)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