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花開與時行——浙江日報創刊75年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
1949年5月9日,在杭州眾安橋的一幢小樓內,中共浙江省委機關報浙江日報創刊。這份黨報至今已經出版27000余期,陪伴廣大讀者用戶走過75年。
1973年10月3日,浙江日報社遷址杭州體育場路178號。門口的閱報欄經歷了從紙質展示升級為數字化呈現,一直是市民喜愛的文化角。門頭的紫藤花迎春飄揚,逐漸演變為浙報的文化符號。
千禧年,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成立,“傳媒控制資本,資本壯大傳媒”的理念傳承至今。
新時代,浙報集團勇闖媒體融合藍海,錨定“爭創新時代一流黨報集團”目標砥礪前行。
創刊75年,與新中國同齡的浙江日報初心如磐,如同紫藤花向陽生長、開枝散葉,用新聞推動社會進步,堅定不移走好黨報高質量發展之路。
海量版面屏面 氣象萬千
從春天走來,浙江日報與黨和人民共同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見證、記錄、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從鮮活的新聞到塵封的歷史,透過浙報集團各媒體版面、屏面的海量信息,可以遍覽萬千氣象。
在這里,可以看到一部時代發展史。1949年5月6日,中共浙江省委正式宣布成立。3天后,浙江日報登上歷史舞臺,從此用新聞標注時代發展,用報道刻畫歲月變遷。
那是浙報人曾經親歷的大事件。翻看浙江日報創刊號,頭版有明確提出要“建設人民民主的新浙江”的《創刊詞》,還有“杭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等權威信息;第三版刊發《杭州人民的歡騰》,再現群眾迎接解放軍的熱鬧場景。創刊初期的浙江日報雖然只有一二百名職工,但是在省委和通訊員隊伍的支持下,從一開始就堅持深入前線一線,及時準確傳遞中央和省委聲音,全面報道全省乃至全國要聞。75年永葆初心,浙報記者置身開國大典,采寫的《人民首都第一天》等通訊激發了浙江人民愛國熱情;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天安門廣場見證信仰的力量。從北京奧運會到杭州亞運會,從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到G20杭州峰會……浙報記者現場發回報道,定格歷史瞬間。
那是浙報人曾經記錄的大場景。走進浙報集團A座,一樓的“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浙江新聞特展”觀者如織。作為紀念浙江日報創刊75周年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特展選取75個浙江日報版面和75幅記者攝影作品,從不同側面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的發展成就,重點呈現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高質量發展的壯闊圖景。2003年7月12日的浙江日報版面位列其中,頭版通欄報道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消息,首次提出“進一步發揮‘八大優勢’,推進‘八項舉措’”,這也是浙江日報全面系統記錄“八八戰略”調研擘畫、推進實施、豐富發展的波瀾壯闊進程,持續推動這一省域發展全面規劃和頂層設計入腦入心、走深走實的縮影。75年一往無前,浙江日報與浙江人民同甘苦、共進取,用一篇篇新聞稿件標記了“浙江提前高標準消除絕對貧困”“浙江‘千萬工程’榮獲‘地球衛士獎’”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用一件件融媒產品展示了浙江在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勇當先行者、譜寫新篇章的奔跑姿態。
那是浙報人曾經對話的“大人物”。登錄浙報集團“媒立方”平臺輸入“宗慶后”,截至今年4月底,僅浙江日報就有818個搜索結果,一系列報道完整記錄了這位杰出企業家的商海沉浮以及為何“贏得生前身后名”。宗慶后曾深情回憶,“娃哈哈兼并杭州罐頭食品廠的時候,浙江日報率先做了報道,大力支持我們大膽闖、大膽試”,“掌聲榮譽撲面而來之時”也是浙江日報等媒體的重磅報道“讓我始終敬畏市場、保持警醒”。75年激揚文字,浙報記者通過多次蹲點,還原陳定模和他締造的“中國第一座農民城”龍港、謝高華和他培育的義烏小商品市場、鮑新民和他踐行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等故事;堅持多年追蹤,勾畫“魯冠球”“南存輝”“李書福”的創業創新,以及“創二代”們的接續前行。
在這里,可以看到一部傳媒變革史。從發行8900份的創刊號出發,浙江日報引領變革,理念、技術、平臺、模式與時俱進,努力建設一支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全媒體傳媒艦隊,加快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持續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這支傳媒艦隊的陣容不斷更新壯大。浙報集團適應時代變化要求加強陣地建設,先后創辦報刊、網站、客戶端等數十個渠道陣地,響應上級要求、讀者需求、市場訴求,以浙江日報為核心的傳播矩陣漸成規模。從創辦全國第一張省級綜合性經濟類報紙——《經濟生活報》,到浙江省第一份晚報——《錢江晚報》;從首次“觸網”成立浙江在線,到創辦全國首份省級手機報;從挺進移動互聯網,到“三端合一”建設省級重大新聞傳播平臺、打造潮新聞客戶端……如今的浙報集團,擁有16家媒體;潮新聞端內用戶超過5500萬,全網用戶超過1.2億。
這支傳媒艦隊的技術不斷迭代創新。歷經“鉛與火”“光與電”“數與網”“云與智”,浙報集團始終重視依靠技術提升生產力。進入互聯網時代,浙報集團推出全國首張數字報紙,成為在因特網上亮相的首批省級新聞媒體,兩次獲得被譽為國內新聞界最高科技獎項的“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特別是2023年以來,浙報集團牽頭建設傳播大腦,打造全省媒體融合發展統一技術支撐平臺,整合推出“天目藍云”,推動構建全省媒體融合“一張網”。根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已備案信息,由傳播大腦研發的“傳播大模型”,成為全國首個由媒體技術公司研發并成功通過備案的媒體專屬大模型。
這支傳媒艦隊的實力不斷發展升級。響應文化體制改革號召,浙報集團秉持“傳媒控制資本,資本壯大傳媒”的理念,在國內同行中率先組建資本經營平臺,牽頭組建的東方星空文化基金是浙江首支國有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較好的投資效益為集團媒體融合提供了持續的資金支持。2011年9月29日,浙報傳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浙報集團成為全國第一家媒體經營性資產整體上市的省級報業集團。2017年4月,根據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形勢和新任務,浙報集團向上市公司回購新聞傳媒類資產,浙報傳媒更名浙數文化。通過資本運營,浙報集團成功完成收購邊鋒浩方、布局大數據產業等一系列動作,連續7年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
在這里,可以看到一部文化傳承史。作為文化單位,“浙報”本身就是一種鮮明的文化符號,“凝聚向上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的價值觀歷久彌新。
她根植于優秀文化的傳承弘揚。浸潤在深厚文化底蘊中,浙報集團堅守知浙江、為浙江、興浙江的文化自覺,積極助力高水平文化強省建設。回望文明深處,挖掘萬年上山、七千年河姆渡、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韻故事,率先提出公祭大禹,闡釋浙江祭祀黃帝、大禹和孔子三場大典的深刻內涵。賡續紅色根脈,領悟偉大建黨精神、紅船精神、浙江精神,展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浙江萌發形成、探索實踐、豐富發展過程。倡導文明新風,策劃公益行動,推動“禮讓斑馬線”成為杭州金名片,“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小哥”彭清林等“最美”人物溫暖你我他。
她推動了黨報品牌的培育做強。一系列名專欄、名活動成為經典,《錢江浪花》里飛出燦爛的奮斗之歌,“春風悅讀榜”被譽為“茅獎、魯獎的預演”。一系列好記者、好篇章成為樣板,攝影記者徐永輝70多年來堅持將鏡頭對準基層,《陪嫁的“傳家寶”》《一戶農家半世紀》等作品享譽全國;“從學徒工到省記協主席”的江坪70年筆耕不輟,留下《中國講師和西德博士帽》等傳世名篇,與周榮新、陳冠柏合力唱響《企業家的歌》;《“溯源新理念大潮起之江”——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的探索與實踐》《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余村十八年》等文章影響廣泛、深入人心。一系列新符號、新風景成為焦點,全省“融媒達人賽”吸引融媒人才各顯其能,浙江日報報史館成為嘉賓必到打卡點,一曲《紫藤花開》唱出浙報人愿景,全員選評出的“浙報八景”寄托了浙報人深沉情感。
回顧黨報報史 鑒往知來
薪火相傳,浙報集團涵養了深厚的黨報文化,也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浙報人致敬報史,努力從中提煉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有效路徑。
堅持黨報姓黨,把握正確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輿論導向正確,就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推動事業發展;輿論導向錯誤,就會動搖人心、瓦解斗志,危害黨和人民事業。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浙江日報始終堅持政治家辦報和黨性原則,牢牢把握“省委機關報”的根本屬性和職責使命,唱響主流權威聲音、批判錯誤行為傾向、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為推動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黨報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秉持開門辦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強調要“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創刊之初,浙江日報就形成了“全黨辦報,貼近群眾”的辦報風格,75年來無論矩陣如何壯大、技術如何升級、格局如何改變,始終堅持扎根基層一線心系群眾冷暖,搭建開放平臺密切用戶互動,筑牢“浙報大家庭”關愛員工成長,深受讀者用戶喜愛的名記者、名編輯、新聞佳作、特色品牌持續涌現。
堅定文化自信,勇于改革創新。浙報集團從浙江這片“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熱土誕生、成長,始終堅持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在傳媒改革浪潮中頻頻“第一個吃螃蟹”,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就讓黨報發展自信更強、基礎更牢,形成了“越自信越創新越發展”的良性循環,在探索新藍海的征程上不斷力求新突破。
堅持系統思維,凝聚發展合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無論是在紙媒時代、互聯網時代還是媒體融合走向縱深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每次面臨變革,浙報集團堅持正視機遇挑戰,放大格局把握時與勢,拓寬視野統籌集團內外資源并合理配置,找準關鍵環節切入,強化支撐保障攻堅,力爭實現最快速度和最佳效果。
挺立時代潮頭 爭創一流
站在新起點,浙報集團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爭創新時代一流黨報集團”發展總目標,圍繞浙江省委謀劃實施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浙江探索“十大行動”,重點從5個方面開展實踐探索,奮力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打造新視點,以優質內容讓主流聲音更響亮。聚焦黨媒主責,堅持將優質內容生產作為黨報集團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聚焦中心工作,持續推動“八八戰略”走深走實的新成效等亮點,用好杭州亞運會等主題報道成功經驗,在策劃開展特色新聞行動上探索嘗試,加快技術優勢向內容生產傳播優勢轉化的步伐。進一步打響黨報品牌,努力將《第一視點》專欄打造成全國性品牌和新聞名專欄,持續擦亮潮新聞美好生活節、小哥節等集團文化和活動品牌。進一步建強人才隊伍,優化完善戰隊機制和崗位交流機制,創新人才激勵手段,大興學習之風、調研之風、實干之風、擔當之風、勤廉之風,培養更多名記者、名編輯,建設一支忠于黨的新聞事業、專業素養過硬的黨報鐵軍。
打造新平臺,以強大影響讓傳播體系更堅實。聚焦傳播效能,舉集團之力建強自有平臺,統籌資源拓寬發聲渠道。加強報端聯動,推動潮新聞重塑內容生態、提升用戶體驗、構建社交生態,努力實現用戶更多、活力更滿、影響更大,努力把省級重大新聞傳播平臺建成全國一流的新型主流媒體,成為媒體深度融合2.0版的浙江樣本。拓展新媒體矩陣,重點打造頭部賬號,提升新聞原創能力、用戶凝聚能力、精品生產能力、賦能經營能力,加強差異化運營,擴大全網傳播能力及品牌影響力。高水平組建浙江省國際傳播中心,推動形成省市縣三級全面覆蓋、各方資源密切聯動的國際傳播新格局,合力提升“詩畫江南、活力浙江”海外美譽度。
打造新技術,以創新驅動讓融合底座更穩固。聚焦技術驅動,加快形成媒體領域新質生產力,賦能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與頭部技術平臺聯動,錨定前沿技術和媒體領域大膽探索,打造更多適合集團媒體生產的應用場景,強化支撐能力;緊密結合媒體融合發展需求,深化一站式數據及智能化服務能力建設,擴充智能媒資系統內容資源,延續智能中臺公共類服務銜接,升級“傳播大模型”打造更多應用場景;努力提升運營水平,用好先發優勢拓展省內外服務市場,制定時間表路線圖,朝著媒體技術“第一股”的目標持續奮進。
打造新生態,以深融真合讓“一張網”更緊密。聚焦開放格局,在“共建、共享、共贏”理念持續引領下,依托省級重大新聞傳播平臺、傳播大腦、“天目藍云”等,推進全省媒體融合“一張網”迭代升級,讓“一張網”成為省域媒體融合的樣板。推動建設全省主流媒體宣傳報道的最強聯盟,一起策劃主題報道,攜手追蹤熱點選題,合力講好總書記故事、服務浙江高質量發展。努力成為各單位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最優組合,不斷擴大朋友圈,持續增強活動影響力,共享平臺大流量,合力形成資源集約、協同高效的運營格局。努力成為各單位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最佳拍檔,堅持人才隊伍共同培養,合力構建更加科學完善的融媒人才發展生態。
打造新產業,以體制機制優勢讓發展動能更強勁。聚焦傳媒產業主業,更好發揮全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驅動器功能,切實走好新型主流媒體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加快構建“1+3+N”的產業格局,其中“1”是傳媒主業集群,將完善“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發展模式,積極發展與傳媒相關聯的文化服務新業態;“3”是數字文化、數字技術、數據運營三個產業集群,將努力成為集團產業主業;“N”是文化空間、產業投資等新興業態,將加強整合創新,加快建設八大連鎖文化產業園區,強化信息、市場、資本等要素賦能,推進園區品牌化、平臺化、智慧化。
浙報集團將在紫藤花映照下,勇攀新高、再展新姿。(作者系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社長、黨委書記姜軍)
作者:姜軍 編輯:劉卓文